我的临床经验是:碘伏无论是应用范围(粘膜,皮肤等),还是消毒效果均优于碘酒(较少过敏反应),不过也有适用范围,出血多的伤口,效果不好,创面过大也不宜应用。我们医院已经淘汰碘酒,因为过敏反应多,需要脱碘,有腐蚀作用。
碘伏优点:对粘膜刺激性小,不需用乙醇脱碘,无腐蚀作用,且毒性低。
说得这么多,还没说到换药的原则?原则是:无菌。清洁。清除失活坏死、组织。保持、促进肉芽生长。防止创面裸露及覆盖裸露创面。促进伤口愈合。
是我自己编的!
请指正!
换药只有一个原则,即无菌原则。
这位兄弟讲的换药时用的不同种药水,是根据临床病人的需要而定的,不同药水有不同的作用。
酒精、碘伏都是消毒用的,碘伏刺激更小一些,效果应该更好一些。呵呵,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,错了别打俺。
至于生理盐水一般用在血供丰富,感染机会小,且感觉敏锐的粘膜。
葡萄糖和胰岛素合用有刺激肉芽生长的作用。
而高渗盐水可能有抑制肉芽生长的作用,偶认为。
无菌是换药的基本原则,保持伤口无菌是换药的主要目的之一。楼上各位对各种药物的应用讲得非常精彩。不过临床上有时还会遇到如褥疮、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的换药,偶在换药时常以碘伏消毒创口周围,而创口以双氧水、生理盐水冲洗,庆大霉素敷料覆盖,感觉效果还不错。当然换药过程中还少不了清除坏死、失活的组织。
再补充一点,敷料除了保护创口不受外界污染的作用外,还具有一定的引流作用,所以换药时应保证敷料与创口紧密贴附于创口,尤其是在创口较周围低凹的时候。对于清洁、新生肉芽创面,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痛苦,并减少组织液渗出、丢失。
讲得不对请予批评。
换药的原则重要的就是无菌原则,创面的无菌清洁,操作过程中做到无菌操作。
对于一般的手术后伤口,用碘酒先进行消毒局部皮肤,消毒两遍,范围超过要覆盖的敷料范围,然后用酒精脱碘,这时酒精消毒次数不限,然后无菌敷料覆盖。但是对于皮肤局部血运不好的,应当用刺激性小的碘伏消毒,植皮的皮肤也不能直接用碘酒,可以用酒精消毒。换药时间大致是这样,术后隔天换一次,一周后可视情况三天换一次。
对于感染伤口的换药要复杂一些,原则是引流排脓,必要时坼开缝线,扩大伤口,彻底引流,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,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于清创,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,周围的伤口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,无菌敷料覆盖,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。
对于有皮肤缺损的伤口,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,周围可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,消毒后,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,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的新鲜,干燥,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,视下一步治疗而定用何种纱布。
以上仅是我个人在临床上换药的总结,还有主任平时的教导,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。
对于外科换药,有些人只重视换药时的用药方案,而忽视了换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,如果在临床上贯彻了这些原则和原理,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。
下面是我对于外科换药的几点认识:
1、外科换药首先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。从开始取料时直到换药结束都应遵守。
2、什么时候该用酒精,什么时候该用凡士林纱条,这都是有学问的。必须熟悉生理盐水,酒精,碘伏,黄纱条以及凡士林纱条的作用机制,这样在处理不同的伤口时就可以适当选择。
3、敷料的选择。有些人喜欢用大量的敷料,以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持无菌状态;也有些人只用少数几层,认为可以节约成本。其实敷料多选少选都是不合适的。敷料选择多少合适呢?这得从伤口的生长说起,在开始几天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肉芽组织的生长,它需要的是比较湿润的环境,所以开始几天敷料可以多用几层,保持创面的相对湿润。而到了后期,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角质的生长,此时创面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,所以敷料就应该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薄。为什么有些人后期总是不见创口角质层愈合,我想与上面这个有关系的。
要记住:我们进行外科换药的目的是:两个提供。
即:
1、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,以免再次受到攻击。
2、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利于生长,愈合的环境,使其尽早愈合。
一点个人认识:骨科换药须遵循的原则,首先从换药的目的来看,无非是保持伤口无菌,促进愈合,及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作出合适处理,那末首要的是无菌的原则,楼上诸位均以详尽阐述,任何引发伤口污染的情况(eg:会阴部伤口易被尿液污染)出现均应及时换药,换药既应清洁伤口又要尽量少的干扰伤口愈合,切忌暴力,粘连的纱布可用生理盐水打湿后去除,关于伤口情况的观察,看有无感染外还应了解伤口愈合情况,如针距间有无坏死,皮下脂肪液化坏死有无存在,这些均应及时处理,也属于换药的任务之一,本人初上临床,一点认识,如有不当敬请指正
评论 (0)